|
“合和六治”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奉节县鹤峰乡青杠村治理案例发表时间:2023-11-16 16:10 近年来,奉节县鹤峰乡青杠村紧盯乡村振兴目标任务,聚焦组织有力、党员有为、发展有质、治理有效、群众有感,探索建立“党建领治、网格域治、平安法治、整体智治、产业数治、村民自治”六项机制,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党建领治撑起“主心骨” 坚持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推进系统性重塑,激发创造性张力,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构建融合党建新格局,打造适应和引领乡村发展的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 一是“三亮三争”领方向。聚焦乡村工作实际,打造“三亮三争”党建品牌,探索“干部亮身份争先进,党员亮承诺争示范,群众亮积分争创业”,11名“两委”干部挂牌上岗,36名党员公开服务承诺,639户群众晾晒评比成绩。抓实党建引领乡村发展互融共进,着力营造“对标先进找差距、看齐榜样促提升、争当先进做示范”浓厚氛围。 二是“三项积分”促提升。实施干部廉洁、党员“红岩先锋”指数、新时代文明实践“三项积分”,制定积分规则,对干部履职、服务群众等工作进行测评,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践诺示范等事项进行考核,对居民人居环境、参与村级事务等内容进行积分。按照“一人一记录、一事一积分、一月一公示、一季一考评”,通过公示栏、微信群、群众院坝会“晾晒积分”,倒逼干部履职尽责、激励党员创先争优、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 三是“三联三帮”提效能。开展“支部联建帮带、党员联手帮促、干部联户帮扶”活动,主动对接市住建委、县乡村振兴局等7个市县帮扶单位,开展支部连线共建,促进支部资源共享。组织帮扶机关党员同农村党员“手拉手”结对子,交流工作经验,分享学习心得,形成互帮互助的干事合力。落实干部职工帮扶对接6户监测户,引导创业、帮扶就业,通过“传帮带”推动支部高质量发展、拉动党员素质提升、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二、网格域治搭建“框架柱” 聚焦服务群众需求,结合乡村地域分布特点、居住集散程度、公共服务配套等情况,科学划分网格、充实网格力量、明确网格责任,着力构建现代化乡村网格治理体系。 一是践行“多网合一”。以党建网格为基础架构,全面整合综治、脱贫监测、地灾监测、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实行一网统管、一网运行,形成千线归一“网”。实现“治理体系一网统揽、治理资源一网整合、治理任务一网打尽、治理效能一网展示”,有效提升快速反应、联动处置能力。 二是推行“一格多员”。整合多方力量进网入格,明确村干部划片担任专职网格员,按照就近就地原则,统筹“N大员”(护林员、交通劝导员、纪检监察员、地灾监测员、全日制公益性岗位、防疫员等)和农村带头人(党员、退休教师、红白事总管、广场舞领队)担任兼职网格员,以双重身份参与村社事务,构建多方参与网格治理新模式。 三是实行“一网多效”。制定网格员工作规范,常态化落实网格员巡查走访任务,推行“网格员+帮代办”服务机制,全口径收集网格事件、分类分流管理网格事务,形成群众需求网格发现、组织派单、协同处置的工作格局,确保社情民意实时掌握、苗头问题精准处置、群众诉求快速回应,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三、平安法治夯实“地基石” 一体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强化阵地、队伍、载体配套,搭建“三室四队五长”工作体系,坚持关口前移、强化源头治理,构建全民学法、自觉守法、遇事用法的乡村新秩序,全力建设平安乡村。 一是建“三室”普法有阵地。联合夔府律师事务设置青杠村法律顾问室,选聘专职法律顾问,固定每周二为“法律咨询接待日”,免费提供法律服务,方便群众就近“问诊”。发挥村干部调解优势,创建“选哥”调解室,工作日开门接访,让群众有事坐下说、遇事好好说,帮助群众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建设青杠坪司法展厅,配套法治广场、法治院坝,购置各类法律书籍500余册,推动群众学法用法。 二是组“四队”诉求有人管。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等成立矛盾纠纷排查信息员队伍,常态化入户走访,收集民情民意。选聘农村老党员、退休老干部、乡贤等组建“特约”调解员志愿者队伍,协助协调婆媳、邻里纠纷。本土大学生、村干部组建普法宣传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五进”活动。组织培训村民成立法律明白人队伍,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达到警示教育“身边人”。 三是选“五长”矛盾有人解。积极构建“大平安”格局,按照“家事家办、族事族决、院事院了、网事片解、民事警接”的原则,组织“家长、族长、院坝长、片长、警长”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分类分流处理各类事务,实现“家事不出户、小事不出片、大事不出村”,全村连续七年“零信访”,创成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四、整体智治打通“隔断墙” 对接“一中心四板块”改革和数字乡村建设试点,融入乡域数字治理平台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搭建“线上键对键,线下点对点”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乡村治理整体智治。 一是搭建全息数字基座。基于“数字重庆”和“云上鹤峰”数字平台建设,实施三维航拍测量,叠加网格人口、产业、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数据,搭建区域三维空间数字底座,通过乡村数字孪生实现乡村工作场景数据化、数字化。 二是建立全域感知体系。梳理视频会议、交通管理、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地质监测、环境保护、特殊群体7大领域11个智能感知应用场景。按照“重点覆盖、集约共用”原则,接入“天网”“雪亮”等视频3路,建设AI监控、人脸识别、车牌抓取、智能警戒等16处,打造乡村治理一屏展示、一屏统管全域感知数治模式。 三是实施全员参与模式。推广使“渝快政”“云上鹤峰”,建设智慧党建、网格治理、惠农服务、农产品朔源等板块,实行“线上受理、下线办理”全流程闭环处置机制,整合上报、受理、分拨、处置、反馈、办结和评价“七步闭环”处置,依托数字化贯通服务群众全过程。 五、产业数治撬开“致富门” 坚持把产业就业作为乡村振兴主抓手,立足本土资源优势,深耕“土特产”、做强“深加工”,贯通“产加销”,加快建设数字供销,提升联动带农服务效能,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迭代升级。 一是小菜园+小果园。立足临近县城交通区域优势,服务城区生活,发展土豆、小白菜、小葱等农作物1300亩,草莓、冬桃、脐橙、脆李等小水果2300亩,综合年产值达1400余万元。推进“一树一码”全程溯源,打造“红石皮——何家营——百果园”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数控大棚、水肥一体设施、智能传感系统等基础设施。 二是小食品+小车间。持续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增强联农带农能力,设立帮扶车间,引进夔牛苕粉等食品加工企业,冒峰粉条完成升规上限,辖区企业带动100余人就业。深化“集体经济+公司+大户+农户”,入股乡匠农耕产业园、百果园,落实利益联结分红,集体经济年收益达33万余元。 三是小花园+小景点。聚焦打造“周末游”“周边游”首选地,推进巴蜀美丽庭院改造,落实居民“改环境、改习惯、改业态”,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家庭农庄等各具特色的庭院经济。打造沿江沿河带500亩“水美乡村”示范片,建设亲子乐园、网红直播基地等项目,招引市场主体入驻运营,构建“吃住游玩”一体式体验地,申建AAA级景区。 六、居民自治擦亮“文明窗” 以“一约四会”为载体,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促进基层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一是“小板凳”决策“大民主”。着眼“听民意、议村务、解民忧”,划区域设立村民民主议事厅,建立“民主议事、共商村事 ”基层治理。围绕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公益事业推进、低保救助评定、村民矛盾化解、评先评优推荐等内容,严格“提、审、议、决、督、示”六个步骤,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小存折”撬动“大文明”。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人居环境、邻里家风、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等“移风易俗”内容加入积分管理,推行村规民约红黑榜、文明积分评定兑换,开展年度“最美庭院”“最美青杠人”评选等活动,营造文明健康新风尚,推动环境由“脏乱差”到“洁净美”转变。 三是“小戏台”搭建“大舞台”。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让农民自主参与到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成立连箫队、腰鼓队、坝坝舞队等乡土文化队伍,将惠农惠民政策、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融入到文艺节目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