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国兴教贵在培养高质量人才发表时间:2023-04-25 10:12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是高校教育的神圣使命。提高教育质量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任务。迈上新征程,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尤为迫切,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强国兴教贵在培养高质量人才。 贵师重教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内驱动能。教育质量是教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其关键要素就是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培养人才是大学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大学是一个生产知识、学术研究的神圣殿堂,是一项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而非其他任何机构的产物。我们不能因此以衡量企业的标准来衡量高校,更不能以办企业的方法去办大学。客观地说,现代的学生价值取向多是为了努力考上大学而选择就业的必然路径,而大学是为学生提供教育完成毕业任务的基地。这是一种很常规的导入到产出、输入到输出教育线路图。从管理哲学上意义上来讲,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这样一个过程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学校像是一个巨大的熔炉,必须让学生淬火炼金。因此大学必须要精心考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必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建立起对社会负责任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这是学校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责任,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机构能够替代。这就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人才质量的实质内核、关键所在。从冰山素质模型维度看,知识、技能、社会经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步获得,而一个人优秀的道德品格、价值观、个人特质等不是容易形成的。大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育机构而存在的,教育的重要事业是通过教师培养人才来完成的。由此可见,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贵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样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无论是从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看,亦或是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看,都是新时代大学最高尚的责任使命,都是新时代教师最幸福的职业荣誉。一是要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质量要求,二是要符合各级各类高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要求。我想这一点我们必须毋庸置疑。古往今来,拥有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是为党治国理政决定性战略资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首要标准。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进程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变革创新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引擎。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下一步,教育系统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建设高质量教育,要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三个变革,即理念变革、动力变革、体系变革。践行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创新驱动人才集聚,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比如我们近年来举办的通过层层选拔的各类国赛,提高了大学生“敢闯会创”的素质和能力,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观和新的教育质量观。通过建设288个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计划”)来培养一批未来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提升国家软实力、构建中国学派。相对来说,持续发展这种高增长态势显然很有必要。中国高校教育质量总体上说是上升的,也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递增,这表明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显现出不断改革创新的成果。事实上,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态势说明了中国教育是与时俱进的。问题是如何定义这个“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有着必然的联系。钱伟长认为,“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新时代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面临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何以强国,成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上拥有强大的先导优势,归根结底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显然教育质量是第一位的。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才培养是教学和育人相统一的过程。怀进鹏提出,“教育系统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深刻认识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新时代征程上,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作为一所高校来说,需要花更多的人力和精力,潜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一流的人才呢?从教育事业的角度来看,应该是高校教育的神圣使命,积极探索构建国家各类需求与国家目标相契合的人才培养针对性机制研究体系,集成、优化各类教育资源,主动适应和全面服务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来作为学校的战略,要责无旁贷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认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从长远观点来看,时代越是向前,人才的重要性就越发突显。加快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时值非常时刻必然要有非常之举。 求真务实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绿色燃料。就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来说,迄今为止高等教育发展用了17年时间。1998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2019年超过了50%。2019年后高教进入普及化发展和品质教育要求,2021年毛率高教达57.8%,高教比例相当高。近年来增长很快,未来空间很大。参见教育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就培养博士生高层次人才质量来看,我国授予博士学位达94.65万人,占人口比重约0.067%。2022年博士招生人数将突破13万人,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15万人;2021年在读博士生达到50.95万人,2022年底后在读博士将达到56万人左右。此项数据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凸现提质、增质、健康、绿色,进入可持续发展快速轨道。这标志着我国高等高质量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我们再从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理解,多样化个体和高价值群体的教育生态是最利于人才的成长,如果说在发展的进程中缺乏供需竞争形态一定是不利于教育发展的,这是时代的规律。哈佛大学校长普希指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可见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只有勇于竞争与原创突破才能从自身中解放出来。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中,高校教育者认为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一直是自身坚持不懈的事业追求。从实践结果来看,高校的发展大致有两种类型:累积式的提质发展和牵引式的战略发展,这都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地方院校的发展战略非常重要,什么样战略决定什么样的高质量发展。从办学现实意义来看,高校办学涉及三个大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基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高质量教育发展。比如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着重体现在功能方面,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是成比例的;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成比例的。从教育质量逻辑思维来看,其一,原创型科技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体现了世界水平的原创;应用型科研、产品智造、社会服务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反应了世界声誉的智造。无论是央属办学或是地方高校办学都是追求高质量功能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有效的发展,否则是无效的。其二,高质量功能也包括教育支持条件和运行体系保障。比如教育教学的办公、实验、设备等。一些高校应该结合实际进行这方面的补课,配齐基本的办学条件满足要求,包括师资力量等。我们认为,现在的教育目标是18:1师资比较合格,那么建设高质量办学就要超过这个比例。其三,高质量教育要以实现运行制度更新、遵循高校办学规律、制度科学化保障作为高校办学基本前提,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高质量作为高校办学的首要条件。未来人才的特质是T型人才、创新自信和终身学习者。不同的时代彰显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优秀的教育应与时代变化发展同频共振。我们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发展目标就是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提高高质量教育,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才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们清醒认识到,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需要高质量人才已然迫在眉捷。 |
|